任何一股新生事物出来都会经过野蛮生长和巨头收割的过程,电商、外卖、出行……市场总是大浪淘沙,O2O亦是如此。
距离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尚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又传出了百度将糯米、外卖业务与新美大合并的消息。尽管百度迅速予以否认,新美大选择保持沉默,看惯了互联网“传闻—否认—否认—承认”套路的网民,依然嗅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
同几年前O2O概念刚刚兴起时相比,如今的O2O早已是规模在万亿以上的市场。但对O2O创业者来说却走到了一个转折点,巨头们谋求合并,创业者相继离场。在这个庞大的蛋糕面前,O2O创业者为何仍旧步履维艰?
合并or倒闭,O2O的新标签
2013年O2O刚刚崛起的时候,不少人视之为创业的风口,雕爷牛腩、西少爷、黄太吉等一大波O2O创业者一夜爆红。如今回头来看已是物是人非,曾经风靡一时的项目,要么黯然退场,要么走在了生死的边缘。由万众创业的焦点沦为众矢之的,O2O身上光环正在逐渐褪色,至少和三年前的风口相比,当下被提及最多的却是合并和倒闭。
自滴滴和快的握手言和开始,O2O行业的合并序幕被正式拉开。或许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只有携程+去哪儿、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滴滴+Uber中国等大宗的合并案,O2O行业的合并却早已成为一种现象级事件。
从汽车后市场到餐饮娱乐再到生鲜、洗衣、美甲等垂直细分市场,合并无处不在。导致合并的原因有很多,或是资本寒冬之下烧钱补贴越发的不现实,抱团取暖成为必然。或是业务和市场高度重合,通过合并的形式优化线上运营并集结线下优质资源,从而赢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不管是什么原因,O2O创业者普遍认识到,即便是再小的垂直细分市场,类似的创业公司多达几十家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做大做强,要么等待的只有死亡。毕竟在O2O领域,成王败寇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媒体也屡屡无私的为我们奉上一页页的死亡名单。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外部环境来看,O2O领域的死亡潮多是出于资本寒冬、竞争激烈、服务同质化、缺少盈利模式等等原因。在这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领域,与其羡慕成功者幸运地作出了一次次正确选择,失败者最终被市场所淘汰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深思。
O2O创业陷入困境的五大内因
高榕资本的合伙创始人高翔曾在演讲中一针见血的指出:资本寒冬从来都不是创业失败的原因。诚然,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在外部环境面前有着相似的境遇,绝不仅仅是运气好坏这么简单。那么又是哪些内因导致O2O创业者们最终陷入了困境呢?
1、追逐风口,没有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
当O2O的概念出现在创业者的脑海中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头脑一热而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来。这种为了O2O而O2O的创业形式,早期的“画饼”或许可以吸引到投资者的青睐,可一旦项目具体实施,等待他们的只有淘汰。
举个例子来说,从线上切入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公司不在少数。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2013年就突破了两亿台,其中私家车的数量接近一半,洗车、保养、二手车等等,无论是哪一个领域都是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可结果呢?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在汽车后市场电商行业,2016年将会有大批A轮及A轮之前的创业型企业因资金断裂、没有合理的盈利模式而倒闭或被并购。
原因很简单,进军汽车后市场的O2O玩家多是互联网公司,鲜有汽车行业从业者,里面的水很深,且95%的玩家最终“游”不到头。这也是大多数O2O项目中途退场的原因。
2、眼高手低,不懂得把目标和问题分解
一份10页厚的商业计划书能否拉来融资?在O2O创业的高潮,这种现象确实存在,风投似乎并不在乎创业者是否有实际操盘的能力。商业计划书和项目本身的差距并不是一腔热血,而是如何将目标分解并逐次实现。
一个眼高手低的创业者,在融资时向投资者承诺一年之内实现500万的拉新,结果未能如期完成。在作出这个目标时不但没有严谨的市场调查,甚至对市场现状缺少最基本的了解。
到了正式实施的时候,不懂得按照时间、地区、团队能力去分解目标,最后向投资者汇报时连具体的原因都找不到,往往以市场、团队、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搪塞之。当然,一旦资本对你失去了耐心,大多数的结局还是死亡。又有多少早期项目是如此收场的呢?
3、游戏心态,缺少风险预测和危机意识
为什么要创业?成功了就是财富自由,即便失败了花的也是投资人的钱。况且,O2O市场这么大,积极试错总有成功的可能。不得不承认,这一病态的心理在创业圈并不少见。
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位O2O创业者,大学毕业之后没有选择找工作就业,而是积极投身到创业大军中。早期组建了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物流团队,帮助学校附近的餐馆送外卖,恰好被一位关注大学生创业的本地风投机构注意到,拿到了50多万的天使轮融资。
先是外包开发了一套在线订餐系统,并将服务领域从餐馆延伸到超市。但当饿了么、美团外卖等杀来时,这个在当地盛行一时的小团队迅速崩溃。这就是典型的”被死亡“。
4、依赖模式,对用户需求和成本不理性
O2O风口来临时,很多经营者急切地踏入互联网,仿佛互联网就能在一瞬间解决资金、流量、用户粘性等所有问题。最常见的就是错把用户痒点当作痛点,对用户使用频率进行高估。
就拿前些日子自曝创业初期通过剪学校洗衣机电线来获得用户的宅代洗来讲,尽管后来被演化成一场公关炒作,却也揭露了很多洗衣O2O对用户需求和市场现状缺少深入的了解。
比如说看到了线下洗衣店无法提供24小时服务、标准化程度低、洗涤质量无保障等不足,连接到互联网之后这些问题就自动解决了吗?此外用户习惯的培养也是一个大问题。结果通常是烧钱补贴一通之后,便再无消息。类似无疾而终的创业者还有很多。
5、埋头深耕,未能把握竞争对手的趋势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在公司被微软收购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对O2O创业者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O2O的商业模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滴滴收购Uber中国之后,曾有媒体总结了程维和滴滴是如何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创业公司成长为新一代独角兽的。站在滴滴早期竞争对手的角度来看,滴滴从小做大有很多运气的成分,甚至可以说是“流氓习性”,相反自己则在对司机、企业、用户等进行深挖,以求有更多的创新玩法。
可当滴滴重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却毫无招架之力,原因在于滴滴获得了腾讯的投资并拿到了巨大的流量资源,而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结果,滴滴和快的言和,接下来收购Uber中国,成为出行市场上的垄断者,它的竞争对手们被收购或者退场。
结语
有理由相信,O2O不会是最后一波创业高潮,在此之前就有电商、智能硬件等全民创业的导火索,未来还会有新的风口出现。但愿创业者在O2O时代所犯的错误不会重复上演。